微渦流混凝技術在十堰水廠的應用
1工程背景
十堰某水廠目前供水規(guī)模約為30×104m3 /d, 包括4個凈水車間。該水廠第二車間的凈水設施始建于1971年,分2組,總凈水能力為6×104m3 /d, 采用機械加速澄清池與虹吸濾池配套的凈水工藝,每座澄清池直徑為23.88 m,池深為6.5 m,單池設 計處理能力為1280m3/h。1990年擴建了一組普 通快濾池,并對澄清池沉淀區(qū)進行了改造,使總凈水 能力提高到7×104m3 /d。原水多數(shù)時段為低濁度, 較高濁度為200 NTU左右,短時間最高濁度達到800 NTU。此次技術改造要求在不增加用地、不新 建構筑物和無需大量投資的條件下進行,先選擇一座澄清池作為改造試點,要求達到以下具體目標:① 使水處理能力從1280m3 /h提高到2500m3/h;② 澄清池出水濁度<3NTU;③實現(xiàn)絮凝劑投加和排 泥控制自動化,提高出水水質合格率。 在對國內外混凝工藝改造技術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論證與比較,最終決定采用微渦流混凝 工藝對第二車間的澄清池進行技術改造。
2改造設計要點
2.1 工程設計
對第二車間澄清池的改造要求在盡量不破壞澄清池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具體設計參數(shù)如下(單 池):設計凈水能力為2500m3/h即6×10m3/d、 微渦流反應區(qū)體積為250m3、微渦流反應時間為6min、沉淀區(qū)面積為370m2 、沉淀區(qū)上升流速為2.0mm/s。
2.2改造內容
①先拆除池內的機械間、攪拌機、傘板以及反 應室分隔部分、三角槽等墻體與障礙物,基本保留原 反應室、導流室以及池體外墻、支撐柱等。 ②將澄清池外墻與集水系統(tǒng)整體加高0.35m,以保證有足夠的水力高差,使更大的流量能夠順利進入濾池,以提高集水能力。 ③將原反應室與導流室隔墻加長至池底,構成第一反應室,將導流室外壁加長構成第二反應室, 池底做成排泥斜坡,安裝渦流反應器支架并投入200mm渦流反應器以形成高效反應區(qū)。
更多內容請見附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http://www.m.bestschotzproductions.com/gtech_pic/images/images/qrcode_for_gh_7f21ccef0be4_430.jpg)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201206061426502593.zip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