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流化床技術(shù)簡介
在廢水生物處理工藝中,生物流化床技術(shù)是一種新型的生物膜法工藝,是繼流化床技術(shù)在化工領域廣泛應用后于20世紀70年代初發(fā)展起來的。其載體在流化床內(nèi)呈流化狀態(tài),使固(生物膜)、液(廢水)、氣(空氣)3相之間得到充分接觸,顆粒之間劇烈碰撞,生物膜表面不斷更新,微生物始終處于生長旺盛階段。該技術(shù)使生化池各處理段中保持高濃度的生物量,傳質(zhì)效率極高,從而使廢水的基質(zhì)降解速度快,水力停留時間短,運轉(zhuǎn)負荷比一般活性污泥法高5~10倍,耐沖擊負荷能力強。
![]() |
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就有人提出在懸浮床、膨脹床或流化床中采用將活細胞固定在顆粒載體上的辦法來處理廢水的設想。但直到60年代后期,這一設想都未能在廢水生物處理的工業(yè)化過程中付諸實施。1971年Robertl等人對廢水生物處理水作深度凈化時,發(fā)現(xiàn)被活性炭吸附的有機物大都能被微生物所分解,這為發(fā)展具有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兩者優(yōu)點的生物流化床技術(shù)提供了試驗基礎。從那以后,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對生物流化床技術(shù)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試驗工作。1973年美國Jeris Johns等人成功開發(fā)了厭氧生物流化床技術(shù),用于去除BOD5和NH3-N的硝化處理,同年申請了專利。1975年,美國Ecolotrol公司開發(fā)了HY-FIO生物流化床工藝,用于廢水的二、三級處理。美國Dorr-Oliver公司在流化床的實用性方面做了許多研究,尤其是充氧器與進水分布系統(tǒng)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Dorr-Oliver設計的Oxitron反應器,在床底部的錐體部分采用噴嘴造成一種強有力的噴射床作為流化床的分布器。英國水研究中心和美國水研究中心又分別對充氧方式進行改進,并成功地用于厭氧-好氧兩段流化床對廢水進行全面的二級處理,包括有機碳的去除和脫氮。
日本于70年代中期進行此方面的研究,它著眼于中小型工廠的廢水處理,采用空氣曝氣,裝置的構(gòu)型和脫膜方式與歐美不同。例如,三菱公司研制的流動循環(huán)曝氣反應器,把曝氣、脫膜、循環(huán)合成一體。1993年日本Hokkaido大學的學者報道了一種由顆粒流化床分離器、好氧生物濾床和薄膜過濾器組成的新型處理系統(tǒng)。在工程實踐中,以好氧流化床降解含22種酚和氮雜環(huán)、芳香胺的廢水,以純氧為氧源的生物流化床降解含多氯代酚的地下水,生物流化床處理酵母廢水,垃圾填埋場浸出液中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的處理,在顆;钚蕴苛骰仓2,4,6-三氯代酚的厭氧降解,流化床生物膜反應器系統(tǒng)處理湖水中的藻類等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近年來,我國也對生物流化床進行了不少的試驗研究工作,在石化廢水、印染廢水、制藥廢水等的試驗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http://www.m.bestschotzproductions.com/gtech_pic/images/images/qrcode_for_gh_7f21ccef0be4_430.jpg)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