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鹽湖集團:打造循環(huán)經濟產業(yè)鏈
青海鹽湖集團依托豐富的資源優(yōu)勢,在成功打造中國百萬噸鉀肥生產基地的基礎上,依照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的理念,有效實施對鹽湖資源金屬鎂、碳酸鋰為龍頭的鎂、鋰、鈉等資源的綜合利用,著力構建循環(huán)經濟產業(yè)鏈。
2000年,青海鹽湖集團審時度勢,果斷中止當時已經談了10多年的合資鉀肥二期工程,采用自主開發(fā)成功并取得國家有關方面認可的“反浮選—冷結晶”工藝技術,立項建設百萬噸級規(guī)模的青海鉀肥二期工程。經過短短3年建設,這個備受關注的重大鉀肥工程于2003年底建成,生產出第一袋合格的氯化鉀產品。2004年至2006年間,百萬噸鉀肥生產裝置進入試生產階段;2007年,百萬噸裝置正式投入生產。從2004年到2010年,該項目共計生產出優(yōu)質氯化鉀產品630萬噸。至此,青海鹽湖集團以智慧和果敢,使中國鉀肥工業(yè)總體工藝技術水平一步跨越數十年,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
截至2009年底,鹽湖集團百萬噸鉀肥生產項目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06億元、利潤74億元。這一期間,鹽湖集團百萬噸鉀肥生產裝置2008年5月正式通過國家竣工驗收,2009年開始生產品位98%的高端鉀肥產品,產量也屢創(chuàng)新高,今年可望突破116萬噸。
隨著該項目的成功,鹽湖集團對資源綜合利用也進入新的階段。“投資100億元的鹽湖資源綜合利用一期和二期工程已經在柴達木鹽湖區(qū)域建成了完善的基礎鹽湖化工體系,綜合利用三期工程即以金屬鎂、碳酸鋰為龍頭的鎂、鋰、鈉資源的綜合開發(fā),將使鹽湖資源真正進入綜合利用開發(fā)階段,這一期工程計劃投資約200億元。”青海鹽湖集團總經理李小松說。
為了加快鹽湖鎂資源綜合開發(fā),形成有色金屬————煤化工 ————鹽化工————建材產業(yè)鏈,鹽湖集團緊緊抓住國際上掌握鹵水煉鎂核心技術的工廠關停轉讓這一有利時機。
經過多次考察,確定引進氯化鎂脫水制無水氯化鎂電解生產金屬鎂技術,并將整個工廠搬遷引入,以縮短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技研發(fā)速度。
金屬鎂一體化項目總投資約 600億元,全部建成后,可實現產值近400億元。一期項目為每年10萬噸金屬鎂、50萬噸PVC、100萬噸純堿、10萬噸氯化鈣等終端產品,投資約 200億元。目前,整個項目已完成廠址選擇、“四通一平”及設備購置等工作。7月27日,投資近200億元的一期項目正式啟動。
與此同時,1萬噸碳酸鋰項目、1000噸氫氧化鎂項目投料試車,鹽湖精細化工項目啟動建設,無水氯化鎂產品研發(fā)也逐步提位。在200噸碳酸鋰實驗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鹽湖集團與核工業(yè)北京冶金化工研究院合作,投資5.33億元建設年產1萬噸碳酸鋰項目,成功研制出吸附法—鹵水提鋰技術。這一技術已達到國際水平,鋰回收率達到70%以上,產品純度達到99%,2009年進入投料試車階段。與華東理工大學、清華大學等合作的一系列項目的逐步建成,將進一步延伸鹽湖資源和鹽湖化工產業(yè)鏈條,成為循環(huán)經濟的典范項目。按照計劃,到2013年鹽湖集團將實現銷售收入突破350億至400億元,利潤突破80億元,稅收突破30 億至40億元,提供2萬個就業(yè)崗位,職工年收入以10%的速度遞增,挺進中國500強企業(yè)行列的總體目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