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后路掀掉“黑鍋蓋” 烏魯木齊五年累計投入300億
更新時間:2015-08-17 1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作者:
閱讀:1124
“過去,新疆烏魯木齊的雪是黑的,麻雀都是黑的。”面對媒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常委、烏魯木齊市委書記朱海侖毫不避諱這座城市曾經(jīng)的污染歷史。
2015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60周年,從8月12日開始,近百媒體組成的采訪團深入新疆各地,了解體驗新疆60年來的變化。
作為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在蒙古語意為“優(yōu)美的牧場”,但這座擁有美麗名稱的城市卻曾經(jīng)歷過近20年“全國空氣質(zhì)量最差城市”的污染尷尬。
在烏魯木齊市民的回憶里,過去污染嚴重的年代,從烏魯木齊紅山山頂俯視整個城市,厚厚的黑色氣團籠罩上空,市民用“黑鍋蓋”來形容當時的霧靄壓城景象。
“過去,烏魯木齊沒人晨練跑步,尤其是冬天,走在街上的時候煤煙灰塵甚至經(jīng)常迷眼睛,遇到下雪天,因為雪花中也夾雜著黑色灰塵,積雪中也泛著一層黑色。”在烏魯木齊生活幾十年的吳建中對媒體說。
從地理位置來看,三面環(huán)山的烏魯木齊,在污染物的擴散方面有著天然劣勢。每年進入秋冬,長達半年的供暖季加劇著城市的大氣污染,燃煤供暖產(chǎn)生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長時間盤踞城市上空,形成了烏魯木齊市民所稱的“黑鍋蓋”。
“由于特殊的地形和能源結(jié)構(gòu),此前,我們環(huán)保部門對烏魯木齊污染源的解析中,燃煤因素占比超過四成,是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因此,破除燃煤污染就是烏魯木齊的治霾關(guān)鍵。”烏魯木齊市環(huán)保局副局長邱勁松向媒體介紹。
為了掀掉頭上“黑鍋蓋”,2010年以來,烏魯木齊五年累計投入300多億元人民幣,實施了126個大氣污染治理項目。針對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2012年到2013年,該市更是重金投入258億元全面實施了“煤改氣”工程,著力破除燃煤污染。
“這件事,可以說是我一生中,風險最大、難度最大的一件事。”回憶起當時決策過程,朱海侖坦言,下決心整治大氣污染,烏魯木齊的“煤改氣”工程,可謂背水一戰(zhàn)、不留后路。
在3年前那場大刀闊斧式的“煤改氣”工程中,烏魯木齊共拆除大小燃煤鍋爐1.7萬余個,新建燃氣鍋爐960臺,鋪設(shè)燃煤管網(wǎng)250公里,徹底改變了燃煤為主的供熱方式,烏魯木齊也成為全國第一個氣化城市,而這僅僅用了一年時間。
“當時我們的工作口號就是‘白加黑,5加2,吃3睡5干16’,也就是白天晚上連軸轉(zhuǎn)、5天再加2天不休息,每天吃三頓飯、睡5個小時的覺、干16個小時的活。”目前已是烏魯木齊華源熱力公司總工程師的吳建中回憶。
通過這項“不留后路”的治霾工程,如今,往日煙霾蔽日的重霾天氣在烏魯木齊已難見,2014年,這座城市的空氣優(yōu)良天數(shù)達到310天,優(yōu)良率達85%,達標天數(shù)比2010年增加44天。
2014年,曾經(jīng)在全國城市空氣排名中墊底的烏魯木齊,還獲得了住建部頒發(fā)的“中國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
“掀掉了‘黑鍋蓋’,重新回歸藍天,現(xiàn)在看來,我們當年的高強度工作沒有白干。”吳建中說。
聲明:轉(zhuǎn)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作者持權(quán)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wǎng)”